顾问:何光暐 编委主任:张坚钟 张晓明 副主任:李强 总编:税欣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点击率:1025031次
关于我们

最新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河南黄研会 >>查看信息

让河南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3.2.13  新闻来源:大河网  浏览次数: 725

让河南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做出系列重大部署,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丰富多样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是增进中华民族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载体,也是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二十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赴安阳考察时强调,“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河南省是文物和文化遗产大省,拥有5处24项世界文化遗产,16处大遗址,50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2022年按照初评结果),41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2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区,也是全国唯一兼具黄河、大运河、长城和长征四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任务的省份。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文化遗产成为河南省的重要任务。

然而,文化遗产概念源于西方,其保护利用方式受西方权威遗产话语的影响而往往处于僵化、固化状态,而河南省的物质类文化遗产更是存在地下遗址多、可视性差的现实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融入当代生活的路径与机制,致使文化遗产难“活起来”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大众视野。因此,如何让河南丰厚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以丰富全社会的精神滋养,成为河南省的重要使命。

当前,河南省已围绕文化遗产“活起来”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在政策层面将“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确定为十大战略之一,出台系列文化全力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形象品牌,打造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在实践层面多途径推进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开发以中原文化、黄河文明为核心主题的沉浸式戏剧幻城“只有河南·戏剧幻城”4A级景区,成功推出《唐宫夜宴》《龙门金刚》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动态文创”理念研发“失传的宝物”系列考古盲盒文创产品,注重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总体上看,河南省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在其价值呈现方式、传播广度深度、融合领域宽度、创意表现形式等方面,都与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以及“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建设要求有差距。丰富的文化遗产是落实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资源支撑,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是打造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以及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的重要路径。

 (一)理顺活化机制,畅通文化遗产融入社会发展渠道

文化遗产种类多、体量大,资源整合利用难度大。从类别上看,仅物质类文化遗产就含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世界遗产以及大遗址、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包含传统口头文学、传统表演艺术、民俗节庆、传统体育等,其归口部门主要在省文物局及其管理部门省文化和旅游厅。从管理机构设置来看比较符合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落实,然而文物、非遗、文化与旅游资源的一体化管理机制尚不健全,难以形成合力,尤其是各类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具体路径方式存在差异,其融入教育、公共服务、商业发展等社会系统的渠道有限,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功效难以充分发挥。建议:第一,成立河南省文化遗产传承利用研究院作为省文旅厅的直属研究单位和智库中心,编制《河南省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规划》,承担相关文化遗产活化专项项目,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专门研究适合我省文化遗产分类活化利用的对策建议;第二,优化机制,搭建融合平台,推进文化遗产融入教育领域、公共文化、旅游产业链条等,畅通文化遗产融入社会发展的多方渠道,推动形成“文化遗产+教育”“文化遗产+公共文化”“文化遗产+旅游”等典型活化模式。

 (二)加强科技创新,打造文化遗产沉浸式体验场景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面临遗产本体保护的压力,科技创新既能通过数字化技术助力遗产本体的数字化保护,又可通过沉浸式场景打造、智慧化动态呈现、博物馆线上“云游”等方式让文物说话,拉近遗产与传承主体的时空距离,增强访客的体验感。当前,河南省已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中的科技创新,实践中也涌现出如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一批沉浸式文化体验地,通过三维重建、全息投影、全景漫游等高科技立体展现河南文化遗产的魅力。然而,仍存在科技与创意融合度不高、专业研发力量薄弱、精品项目少、线上博物馆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建议:第一,鼓励、引导和支持高科技公司聚焦河南省的文化遗产开展数字化技术研发,引育文化遗产数字化科技研发人才,在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中部署“河南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科技创新”等研发任务,切实提高科技研发水平及相关装备制造水平;第二,积极推动大数据、元宇宙、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文化遗产地的应用,依托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工程,开展基于公众感知的全省高科技成果应用示范项目评选,以科技创新提升文化遗产地的吸引力。

(三)开发创意产品,激发文化遗产传承创新活力

文化遗产源于过去,对于大部分当代人而言是难以理解的,遗产类创意产品开发能够增进大众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和热爱之情,激活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动能。近来,河南省文创产品频频“出圈”,《唐宫夜宴》《龙门金刚》等系列节目广受好评,“失传的宝物”考古盲盒的火爆以创意与参与感激发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然而,这样的创意文创产品少之又少,大部分存在创意不足、内涵缺失、同质化严重、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建议:第一,引导和支持文旅文创企业聚焦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姓氏文化等研发创意文创产品,推进文化遗产的时尚化、现代化表达,以小文创撬动大影响、大动能;第二,支持文博点、文旅景区、革命纪念地、历史文化街区、国家文化公园等依托优质遗产资源开发各类文创产品,尤其是参与性、体验性强的特色文创产品,并谋划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大型实景演艺作品,打造“黄河文化”系列文创精品,激发文化遗产传承活力。

(四)重视研学旅行,拓展文化遗产融入教育体系

文化遗产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依托各类物质类和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开展研学旅行,可有效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素养。河南省提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形象,支持世界研学旅游组织落户河南、成立河南代表处,拟召开世界研学旅游大会,并重点培育拜祖寻根之旅、大河文明之旅、华夏古都之旅等十条精品文化线路,然而仍存在文化遗产融入教育体系的机制不健全、研学课程开发力度不够、专业研学导师缺乏等问题。建议:第一,搭建文化遗产研学平台,推进文博体系、教育体系与旅游体系的进一步融合,支持文化遗产研学产品开发,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教育功效;第二,实施“豫见•教科书中的河南”工程,召开研讨会和研学课程大赛,推进河南省文化遗产资源及研学课程开发成功案例编入教材,通过教学案例及教材开发,提升“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在教育体系的影响力;第三,加强专业研学导师培训,邀请国内外知名研学专家、教育专家、文化专家等,对省内传统文化类研学实践基地、营地及文博场所相关人员开展研学导师培训,全面提升研学导师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

(五)讲好中原故事,提升中原文化国际化传播水平

文物和文化遗产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资源和名片。2021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时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并审议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近年来,河南省围绕中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做出诸多努力,多次举办国际会议,启动“翻译河南”工程,推动“中华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丛书撰写与出版,制作河南形象英文版宣传片等。然而,中原文化的国际化表达载体缺乏,富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目的地较少,国际化传播渠道有待拓展。建议:第一,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概念源于西方、具有国际性特点的优势,以文物和文化遗产为载体资源,培育具有国际范、中原特色的文化精品线路,增强中原文化的国际化表达力和显示度;第二,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借助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世界古都论坛、世界研学旅游大会等国际性会议,推介中原文化遗产“走出去”,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力;第三,畅通对外交流渠道,通过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河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等机构,充分调动国外“河南老乡”的力量,在国际官方与非官方平台多方推动中原文化故事讲到国外、走向国际。

【作者:苏小燕,洛阳师范学院教授。本文为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要论述的河南实践研究”(2022ZT1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01198)的阶段性成果】


首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建议
Copyright©2010-2020 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1046480号-1
电话:010-84477295 传真:010-84477295信箱:zghhwh060@yahoo.com.cn  技术支持 北京雪狼网络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火器营路1号院1号楼